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专题频道 > 专题内容 > 其他 > 我们来念书吧 > 正文

张平美:“我与文字的千丝万缕情”

a3642062b06ce27cf47e32772cb9c0f

张平美

70年生人。居如皋。2013年开始学习写作,作品散见于《诗选刊》《诗潮》《芒种》《山东诗人》《延河》《关东诗人》《作家导刊》《劳动午报》《泉州晚报》《如皋日报》等。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南通市、如皋市作协会员。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张平美

因为念书甚少的原因,每每有人跟张平美谈及文字文学之类的字眼,她内心的卑微感不免油然而生。面对记者的采访,她手足无措,显得忐忑不安。

“我一直以为,文字与文学那些事,与高学历高阅历以及家庭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而像我这样一个介于泥腿子与城里人之间的“游民”,摇头晃脑地讲述我与文字文学,颇觉惹人发笑。”张平美的开场白让我感到她的低调与谦逊。

不可否认,文学有种至高至尚的,可观瞻而不可触碰的冷傲。如同一个身在高处的人,倘使想接近,必须在内心先行膜拜,无限虔诚的。若是机缘巧合得以走得近前,必须以最缓慢的方式打开其,缓慢的进入,缓慢的理解与剖析。由浅及深,近及远,表及里,简及繁。当有一天,能真真正正与之深切交流,并感悟之所表达的情感及精神,摄取一些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正确而积极的元素,来进行自我填充与融合,那才算一个成功的阅读者。但依然是文学的门外汉。但你正在走近,满足内心的企及与渴望。但这并非阅读的真正企图。“对于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式,我素来反感。爱一本好书,如同爱一个好人,而态度决定爱的保质期。所以我主张深阅读。”张平美如是说。

张平美至今还记得:念中学的时候,退伍的堂哥从部队带回来几本武侠小说。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金庸先生的【白发魔女传】。这本书,她看了头遍看二遍,三遍四遍甚至更多,直至把所有的故事情节都烂熟于心。每一次阅读,一颗尚未完全成熟的心,都会被故事的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而感动,而融化。虽然当时因为迷恋这本书,荒废了大好的学习时光。但她从未因此后悔过,即使她愧对了课本学业,愧对了中学时代。起码她真正热爱过一本书,即使它只是一部武侠小说。后来的【七剑下天山】、【玉娇龙】、【席慕蓉诗集】、【汪国真诗集】、【读者】、【知音】以及琼瑶的多部爱情小说,她是一边陪母亲种地,一边阅读的。而那时的阅读,只是为了丰富贫乏的务农生活。也正是它们的陪伴,让张平美懂得人生也可以多种选择:可以这样活,也可以那样活。

阅读多了,关于生活的领悟就越多,看待事物的眼界就越阔远。当然,一个人可以只读不写,也可以边读边写。唐、杜甫写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样一句名言。但如果,阅读只是为了写作,那就失去了阅读本身的意义。也就是说功利性的阅读,意义狭隘。一个不热爱阅读而纯粹性热爱写作的人,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而这样的人写出来的文字,只能让人感觉苍白空乏,没有精神内涵,缺少实质意义。恍若一个只有皮肉没有骨架的废人。就好比“为赋新词强说愁”,整个一惺惺作态的装假做着。

就写作本身而言,只有热爱程度的大小,没有高低度之分。而写作,光用心是不够的,得用全部身心去感悟和热爱生活,然后用一部分时间去构思情节,一部分时间去组织词句语法,然后用最短的时间写下来。然后得用许多的时间进行自我阅读。进行查漏补缺,不断修补或润色。使一篇文章有温度有力量,灵肉俱全。“在写作这条路上,我一直当自己是蹒跚学步的婴孩,每一篇都当第一篇,每一次,都当做第一次。一次次自我怀疑并否定。唯有不断自我否定,才能得以进步。”张平美说话是一贯的发自内心的谦虚。一个会生活的人,不一定会阅读。而一个会阅读的人,一定会懂得如何好好经营生活。文字与生活不存在绑架与被绑架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弥补。如果生活太残酷,文字会给你一个宽阔的肩膀,一种情怀的牵引。就好比雪中送炭。如果生活本身已经很完满,文字会给你另一种瑰丽。就好比锦上添花。

这世上,没有人天生愚笨,也没有人生来智慧。而愚人成为智者没有捷径。惟勤奋刻苦。一句话反复揣摩练习说,这句话就完美无缺?那也不一定。一本书反复阅读理解默诵,你便具备了作者的该要素?那也不一定。你用心生活,潜心于学习并修行,悟性即禅性?那也不一定。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为了诗意浪漫的生活,也为了内心的精神粮仓。

“阅读与写作,应该是传统美学的一种。我热爱二者,是因为我热爱美好。这或许是我的误以为是。不管了,反正就是爱。”张平美,谁也割不断你与文字的千丝万缕情!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相关阅读
关键词: cf ce 读书人
责任编辑:王嘉楠
0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