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戎装,保家卫国是他的青春梦想;离开军营,带着永不褪色的军人本色投身花木盆景产业、带头致富是他的心之所向……从弱冠年华到耳顺之年,三十多年来,王兴明退伍不退志,在创业路上当“尖兵”,在致富路上当“冲锋兵”,时刻发扬着一名军人坚韧不拔、迎难而上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为自己谱写了精彩的人生故事,也为“退役军人”书写了不凡的华章。
时局造英雄
上阵磨砺,保家卫国
1983年11月,20岁的王兴明参军入伍,成为南京军区原第12军36师部队的一名炮兵,入伍不久的王兴明被选进部队的侦察连,成为侦察“尖子班”一员,并开始了他的战前特训。“那时候去训练必须去到最偏僻的山区,生存训练和武装越野一样都不少。训练的时候,士兵像青蛙似的在土里攀爬翻滚,裤子整个给磨破了。”忆起特训时期的生活,王兴明直言那是一段闪光的年华,强劲的战前训练、艰苦的生存条件等等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磨砺了他敢拼敢闯的劲头和意志。
1984年7月,王兴明跟随部队前往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到上岗岭高地守阵地,到中越边境线进行侦察潜伏,收集情报等等,每一次我都力求高标准、高要求地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王兴明火线入党,在战场上上过前线、打过仗,每日穿梭在丛林枪弹中,他却也从未退缩和胆怯,残酷的战争环境锻炼了他钢铁般的意志,也让他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在近一年的抗战中,他出生入死、冲锋在前,荣立“战时三等功”。
英雄闯江湖
本色不改,成功创业
1987年10月,王兴明告别了四年的军旅生涯,回到了家乡如皋,他先后做过机械厂工人、公安干校驾驶员、后勤等工作。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在南京做绿化工程的战友打来一通电话,给他带去了新的希望。 90年代初期,如城顾庄的花木产业已初见雏形,王兴明从中看到了花木产业的未来,既能发展家乡产业,又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他毫不犹豫地踏入了花木行业,将“干事创业”注入了他的奋斗之路。
“对苗木的蟠扎、修剪都是自学的。”事业初期,王兴明对盆景修剪可谓是一无所知,无从下手。他知道自己是个花木行业的“新兵蛋”,便时常在村里转悠,观察老师傅们如何修枝剪叶,虚心向他们请教,边看边学,凭借当过侦察兵的敏锐观察力和自我实践,盆景修剪技艺渐渐摸到了门路。修剪是个精细活,稍有不慎就会“一剪梅”,这就需要修剪师傅的细心和耐心,王兴明深谙此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多年走南闯北的学习和自己的刻苦钻研,王兴明终于对苗木蟠扎、修剪这门手艺小有建树,他自豪地说,“盆景摆在眼前,它要修成什么样,在我心里很快就能有整体构思”。
学无止境。修剪只是花木盆景艺术的一部分,如果想要获得市场的垂青,独特的造型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王兴明自己钻研学习了很多有关盆景造型的知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向周边的园艺大师请教,认真观摩人家的盆景造型,随着不断积累的盆景造型经验,王兴明逐步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审美和出色的鉴赏力,练就了高超的蟠扎、修剪技艺,出自他手的盆景奇特秀美,不仅吸引了众多客户,他还成为周围村民竞相学习的对象。
江湖成大才
不忘桑梓,带民致富
2007年,国内花木市场交易迎来了繁荣时期。凭借着骨子里侦察兵特有的观察力,王兴明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他便想乘着这阵东风,把花木盆景生意进一步做大。经过多方调研,王兴明发现,罗汉松、大树、古树等热销苗木种植周期相对较短,利润较高,于是他便瞄定市场需求进行种植,他的事业也由此腾飞,年交易值高达上百万元。
阳光总在风雨后。2017年之后,公共绿化市场寒冬,王兴明不得不再次面临转型的危机,经过长期的考察市场,发现庭院绿化风险较低且纯利润相对高,于是他迅速做出决定,将业务重心逐步转向庭院绿化。事实证明,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的花木事业走向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如今,王兴明的盆景事业在不断地升级转型中赢得了市场,也让如皋盆景的名片越来越靓。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王兴明始终没有忘记军人本色,他怀揣着家国情怀,在做优盆景产业的同时,及时将苗木交易行情和学习到的最新种植养护知识分享给附近种植户,助农增收,带领大家伙一起走上了致富之路。
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王兴明表示,未来还会一直坚持他的花木盆景梦,不断创新时下小微盆景等盆景界新宠儿的培育种植技术,学习直播、小红书等新的网络宣传推介平台,带领更多村民做强花木盆景致富产业,为如皋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强的红色力量。
如皋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持续优化退役军人创业环境,全面落实支持退役军人创业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退役军人自主创业,搭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等平台载体,加强创业培训、融资投资等服务指导,充分挖掘选树优秀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典型,推荐参加各级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退役军人创业产品展陈活动,让更多的“兵支书”“兵委员”“兵能人”成为经济社会和乡村振兴发展的带头人,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军人职业、尊重退役军人的浓厚氛围。(供稿 如皋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