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领航巧探路 产业兴旺建乡村》系列报道②——
季亚琴:做强水蛭产业 带富一方百姓
春暖花开,走进城南街道申徐村万泽家庭农场水蛭养殖基地,温室大棚里长方形水池整齐排列,基地负责人季亚琴正在巡池,查看水蛭的生长情况。“这是我养殖水蛭的第9个年头了,我们养殖的水蛭叫‘宽体金线蛭’,药用价值较高。”
2015年,季亚琴经过多方考察,在城南街道申徐村创立了万泽家庭农场,立志开辟一条与众不同的“蛭”富路。“我们原来在外做生意,经过多方了解,水蛭行业利润还可以,所以决定回来养殖水蛭。”季亚琴回忆说。
万事开头难。专业知识的缺乏、养殖工作的辛苦,“双重困难”让季亚琴刚开始的创业之路并不顺利。季亚琴每天起早贪黑在养殖场忙活,全身心投入。创业的第二年,由于太阳暴晒,水池里的水温升高,一夜之间,损失了近70%的水蛭。“当时挺受打击的,吃了很多苦。大热天的,中午也在大棚里忙,最后还损失这么多。”回忆过往,季亚琴满是心酸。但沮丧归沮丧,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咬着牙走下去。
吃一堑长一智,为了提升自己的养殖技术,季亚琴四处请教、反复琢磨,终于找到了窍门,此后越来越顺,规模越做越大。从一开始的150多亩地到现在的400多亩地,季亚琴的水蛭养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也在不断增加,现在年产值达1800多万元。
致富不忘乡邻。水蛭养殖给季亚琴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目前,水蛭养殖基地常年吸收周围富余劳动力30多人。“我来这边打工已经7年了,每天负责喂食、清理水环境,一年有三四万元的收入,而且靠家近,家里也能照顾到。”谈及这份工作,村民郝俊丽很满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给周围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季亚琴还和丈夫带了十几个徒弟,手把手教他们养殖水蛭的方法。余防震是季亚琴最早的一批徒弟之一,目前,她不仅自己年入百万,也开始带徒弟了。“师父不仅传授我们养殖技术,还提供种苗孵化、销售、成品加工等服务,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只管养殖赚钱。”余防震说。
乡村振兴,头雁先行。“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吸纳更多的群众到基地打工,同时大力推广养殖技术,让水蛭养殖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主打产业,带领更多人走上‘蛭’富路。”说到未来,季亚琴心里充满着憧憬和希望。□融媒体记者吴青青 通 讯 员吴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