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出“锈钉子” 系上“绿丝带”
范玉龙:见证长江十年变迁的“守林人”
改造前
改造前
改造中
改造中
改造后
蜿蜒的长江,美丽的母亲河。长江在如皋境内岸线全长48公里,99平方公里的水面滋养着145万如皋儿女。从2012年的码头林立,到2022年的碧水长清,长江一路见证了如皋从沿江大开发到长江大保护的转型发展。如皋儿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细心呵护着我们的母亲河,守护着她的碧波万顷、源远流长。
范玉龙是长江镇“滨江盟”的一名志愿者。近十年来,每年的植树节,他都会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在公益林种上400棵中山杉。“这里就是我们的公益林,目前水杉树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四千多棵。”范玉龙口里的公益林,位于长江北岸,有近30亩的面积,这里原来是一家叫做“胜琦”的造船厂。2002年开始,轰轰烈烈的沿江大开发,让如皋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与此同时,林立的码头、船厂,露天堆放的煤炭、矿砂,未经处理、违法乱排的污水,也给沿江地区带来了不少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如皋斥资10亿元,对沿江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全力修复长江生态,保护水源环境。
“整改的时候发现,船厂全部是硬质化地面,改造的时候我们就动用挖机,把硬质化地面全扒掉,再次盖土,之后才在上面种下了这些中山杉。”都说“十年树木”,经过十年的开垦、绿化,植被茁壮成长,如今的公益林,早已是一片郁郁葱葱。范玉龙说:“种下这些树之后,春天到这里来,放眼望去,这一整块地都是绿油油的,看得人很是舒心惬意。”
“现在清静了,码头都清走了,视野开阔了,江水也干净了。”村民张俊就住在公益林附近,近年来的变化,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老人都说‘靠江吃江’,现在啊,家里的孩子都知道,要‘护江守江’。”
拔出“锈钉子”,系上“绿丝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发展方向,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我市正努力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十年的光阴流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带来的生态红利,正在如皋大地汇聚起强大势能。□融媒体记者刘伟 陈嘉曦 季金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