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垦荒种植之风兴起。贞观年间,已经采用风干脱水法腌制萝卜干。至元朝时,种植业已经比较发达。元朝诗人陈基在《如皋县》诗中写道:“伊昔淮南陬,土俗勤稼穡。澙卤尽桑麻,闾阎皆货殖。”明天启年间,县令李衷纯倡导百姓挖塘蓄水,以利灌溉和养殖。并引进浙江湖州的女桑,推广养蚕结茧抽丝制线,种植棉花纺纱织布,发展花木盆景,广建私家园林。彼时,县城有四市,十街,十八巷,桥凡十八。清乾隆时期,县城有十一街,十七巷,桥凡十九。嘉庆时,有十一街,六十六巷,四十六桥。清代中期,县城有商铺700余户。白蒲、石庄、林梓、丁堰、搬经、加力、柴湾、陈市、葛市、东陈等集镇亦各有特色。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全县有各类商铺3757户。居各业之首的南货业,恒昌、永懋慎、源记等资金雄厚,达到10—12万元。石合泰首开如皋经营洋油、洋烟、洋布、洋火、洋钉、洋皂、洋烛等舶来品先河,其保存完好具有明清时期前店后坊特色的建筑,现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蒲裕源粮食油料营业额超过100万元。
清末民初,以沙元炳为代表的如皋乡绅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县城、丁堰创设平民工厂、皋明电灯公司。上海出口商来如皋创建制腿厂。手工业品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创造了一大批名特优产品,有荣膺巴拿马博览会和印度赛会金奖的彩灯,获在南京举行的南洋劝业会嘉奖的如皋风筝,蜚声南洋的如皋花边、人发、发网、贴绒,与广式香肠齐名的如皋香肠,获得美国檀香山国际博览会金奖的如皋火腿,在国际上以一、二路货著称的如皋肠衣,获得民国政府农商部国货展览会优等奖的如皋机布,质量、产量居苏北之首的猪鬃及如皋特产染料靛青等等。
民国初年,如皋的大麦、元麦、小麦等农作物的面积、产量均居全省之冠。猪、羊、鸡的饲养量亦名列全省前茅,由此,赢得金如皋的美誉。
四、抗击倭寇建城筑墙
清嘉庆《如皋县志》云:“皋地高亢,介通泰间,形如覆釜”,县城正当釜脐。东晋设置如皋县,县治即设于此,成为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唐太和五年改为如皋场。五代南唐时复升为县,县衙迁于运盐河南。北宋庆历初年,知县许元在县衙前始建谯门,用以瞭望,并设钟鼓以司晨夜。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初年重建。嘉靖十年,改为谯楼3间。嘉靖十三年,在玉带河上六座桥梁的内堍,砌一丈高的砖拱券城门6座。东有先春门,门外有迎春桥。东南门为集贤门,门外是集贤桥。南门为宣化门,门外为宣化桥。西门为丰乐门,门外是丰乐桥。北门为北极门,门外是西惠政桥。东北门名“拱辰”,门外是东惠政桥。此时,如皋尚无城墙。
倭寇掠夺我国沿海始于明初,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于嘉靖年间尤为猖獗。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三月,倭寇窜扰掘港等地,如皋驻掘港的县主簿阎士奇率部到曹家庄迎战,将倭寇击退。三十日下午,倭寇40余人,由掘港烧杀抢掠至马塘、丛家坝,屯聚丁堰,进逼如皋县城。县吏宗掾请战,率乡兵400余人追剿,斩倭寇3人,擒1人,其余逃走。四月,倭寇数百人驻海上,轮番上岸抢劫。巡盐御史黄国用命令仪征守备张寿松来如皋追剿。张观望不前。是时,驻扬州的巡抚都御史郑晓,命令扬州守备杨缙率部进驻如皋,抗击倭寇。杨缙率部追剿至海边,兵陷泥沼,倭寇蜂拥而上。杨缙跃马弯弓,射死倭寇首领,其余倭寇不战而退。五月,倭寇由海上登陆,劫掠东陈镇,主簿阎士奇率部截杀,缴获铜制佛郎机(炮)两架。是时又有倭寇100余人突至蒋婆铺,逼近如皋县城,而县城无城可守,情况十分危急。幸得徐州兵备李天宠率部策应,杀死倭寇9人,生擒1人,其余倭寇溃逃入海。
有鉴于此,邑人倡议筑城防御。经奏请当朝,获帑银35000两,修筑围长7里的圆形城墙。辟四门、两水关。东门名靖海,南门名澄江,西门名饯日,北门名拱极。西水关在拱极门西,东水关在靖海门北。明万历《如皋县志》记载:“城凡7里,总1296丈,高2丈5尺,上阔5丈,下阔7丈。”比通州城高2米,厚度超过泰州、通州和泰兴。雄伟、坚固甲于苏北各县。(未完待续) □谷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