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电子期刊 > 一起读书 > 正文

如皋市历史文化遗产名录·综述(二)

贾大夫射雉的故事,是晋国的执政大臣魏舒引用叔向的话,对贾辛说的。史学家左丘明将这段故事记录在《左传》中,从此,贾大夫如皋射雉得以流传。而贾大夫立足的地方,渐成村落,遂名如皋村。

清乾隆《如皋县志》载:“如皋城濠河有支流入海月寺,经六桥南流,合于凤凰池,绕出谢恩桥,南至秀水港,绕如皋村故址……如皋港今易名秀水港矣。”现如城秀水港西侧内环城路一段已于2004年命名为秀水路。相关史料均记载,贾大夫墓在如皋东陈镇。洪武元年,修建贾公祠,于春秋祭祀。

时过境迁,当年的如皋村、如皋港、贾大夫墓、贾公祠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贾大夫“如皋射雉”却成了后人诗文中经常引用的典故。“如皋”这个地名也伴随着射雉的佳话凝于文人墨客的笔端。比如,西汉董仲舒出任江都相时,曾谒贾公祠并题《南屏公赞》:“上国大夫,胄分帝系。射雉英风,奋扬才艺。庙貌巍峨,馨香奠祭。泽荫子孙,本支百世。”宋苏轼亦有“向不如皋闲射雉,归来何以得卿卿”句(《和梅户曹会猎铁钩》)。

与如皋同时建县的蒲涛(即今白蒲地区)、临江县(即今石庄地区)以及宁海县的全部或一部分后来均并入如皋县版图。

自南唐保大十年(952)如皋恢复建县以后,设置未变,历经后周、北宋、南宋、元、明、清等朝,如皋县一直沿袭。先后隶属泰州军、扬州路、扬州府、泰州府、通州府。1912年—1940年(民国元年至二十九年),如皋县隶属江苏省苏常道、淮扬道。其区域未发生大的变化,东抵掘港寥角嘴,北至力乏桥、西场、李堡一线,西至芹湖西之分界,南边由于长江江流的变化,在宋、元、明时期,至摩诃山、天生港一带,清代南至今石庄、白蒲一线。如果以明代的如皋县城为中心,东至掘港巡检司130里,抵海160里;西北至庙湾与泰兴县分界30里;南至石庄巡检司60里,抵江中摩诃山120里。县境横宽180里,南北纵长176里。民国初年,如皋四境未变,因物产丰富,经济繁荣、人口众多、人文荟萃而曾有中华第一大县之称。

1941—1945年,以龙游河为界,以西先后置如西行署、如西县。以东设如皋县。1945—1949年恢复如皋县,另设如东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91年,如皋县先后隶属苏北行政公署、泰州行政公署、江苏省南通地区专员公署、南通地区革命委员会、南通地区行政公署。1991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立如皋市至今。

三、煮盐猎渔百业兴旺

在数千年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中,如皋东部,沿黄海西岸有大片的滩涂,坡度平缓,海拔不高,潮汐可至,卤气易升。滩涂上自然生长起茂密的红草、茅草和杂乱的桑梓杨柳皂角及其他灌木。南部,沿江一带,则是广袤的、一马平川的圩田地区。滨江临海的区位,为如皋先民煮盐猎渔、从事农副业生产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

史载,汉高祖十二年“立濞于沛为吴王”。其后,刘濞以广陵(扬州)为都城,召集天下亡命者,就豫章铜山,开采铜矿,铸造铜钱;就海陵的如皋海边,煮海水为盐。并延凿邗沟自茱萸湾经海陵仓至如皋蟠溪,“此运盐河之始也。”清乾隆《直隶通州志·如皋县》云:“蟠溪即古邗沟,在赤岸乡,西接运盐河,东入海,因溪滩宽衍,中多洲渚,弯曲如蟠龙,故名。”民国《如皋县志》记载:“县东十里即蟠溪地,今有邗沟铺。”

《汉书》记载:“吴王刘濞东海煮海水为盐,则皋其地之一也。”《两淮盐法志·历代盐法源流表》记载:“如皋蟠溪古煮盐区,是两淮和江浙地区煎盐之始。”近年考古发现,如皋除了十里铺之外,东陈汤家湾、丁堰、林梓等地都是产盐之地,而蟠溪一带不过是汉时产盐和集中运输的重要集散地。中唐以后,北方因为战乱,或者遭遇自然灾害,人口大量南移,时属于海陵的如皋,滨江临海,成了这些移民的首选之地。

人口激增,盐业兴旺,盐务繁忙。唐代在泰州设海陵监,管理南至长江,北至盐城以南的盐业生产和收购。在如皋设如皋场(买纳场),同时设海陵大使所。北宋时,海陵监移至如皋,同时在如皋建有如皋仓。《宋史·食货志》载宋初淮南盐额:“楚州盐城监岁煮41﹒7万余担,通州丰利监48﹒9万余担,泰州海陵、如皋、小海65﹒6万余担”。清嘉庆十一年(1806),掘港场就有烧盐工17000多人,那里呈现出“百里盐滩茫茫如雪,锅镬林山,烟气缭绕”的景象。唐开成三年(838),日本和尚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描述如皋运盐河的情景时写道:“盐官船运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行,乍见难记,甚为大奇”。

围绕海盐的产销,派生出许多行业来。“包盐以蒲,捆以草索”编制蒲包,搓制绳索,白蒲、丁堰及周边地区,不下数百户,丁堰镇竟有草绳一条街。运输盐,上车、下船,抬扛的搬运工,拿篙背纤的船民等等均应运而生。茶馆酒肆、客栈旅馆、日用杂货、饭店小吃、药铺医家、成衣估衣、典当钱庄、澡堂子、剃头挑子、木排竹行、石灰砖瓦行等,在运盐河畔两岸的集镇星罗棋布,各行各业均有发展。唐开成三年(838)日本圆仁和尚所记载的如皋,已是“杨柳相连”“店家相连”“富贵家相连”,百业兴旺,一派繁华景象。

自古以来,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沙元炳先生在《商务分会碑记》中写道:“夫吾皋处长淮之尾,南滨江,东滨海,宛然交通之会也。海盐渔蛤之利,国计所资。”千百年来,成千上万“面黧肌墨,骤睹如鬼”的盐民灶丁,冒海风,顶烈日,煎煮烧灼,生产了大量的海盐,既供民食、国用,又养肥了盐官和盐商。汉代盐官富埒王侯。明清时,两淮盐商富可敌国。清朝后期,如皋有名可考的盐商就有大有恒、庆昌祥、洪吉兴、吴上达、吴公裕、吉升昌、吉和祥、江日升、王恒福、张怡丰、养和公、和聚兴、顾益源、晋永泰、公同发、大昌、德兴堂、吉公泰、庆常春、邹永福、和春熙、裕兴隆、吴公远、宏源、德昌、德茂、韩福大、和祥发、许立本、罗仁泰、和祥泰、同永丰、公永丰等。明末鼎革兵荒马乱占耕地之际,原侨居扬州等地盐商纷纷逃散,有的搬来如皋。他们很多人为如皋城乡捐资输财,建庙宇,浚河道,修桥梁,筑道路,造园林,办学校,演戏剧,印诗书,赈饥荒,抚孤幼,济困苦等,诸多善举,常为皋人称道,并载入乡里之志。(未完待续)  □谷粒

  

贾大夫射雉图  

《如皋县志》关于运盐河的记载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龚志慧
0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