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电子期刊 > 一起读书 > 正文

如皋市历史文化遗产名录·综述(一)

经过近五年的艰辛工作,总字数320万余字的《南通市历史文化名录(如皋卷)》已于去年底审查定稿。今年四、五月底排版、校对完毕,可望于六月底前后出版面世,现将卷首综述部分推出,以飨读者。

□谷粒

如皋为长江三角洲江海平原中见诸历史较早的地区之一,滨江临海,地域广阔,曾含今如东之全部,海安、通州之一部。千百年来,如皋的先民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耕耘奋斗,创造了骄人的业绩,书写了辉煌的历史文化,赢得了“金如皋”的美称。

一、襟海枕江 九夷海阳

古如皋县位于江苏省中部东侧,长江三角洲北翼,襟海枕江。地理坐标:北纬32°~32°30′,东经120°~120°50′。东南与通州接壤,西南和靖江相邻,西界泰兴,北接海安。

远古时,如皋是江南古陆的一部分,喜马拉雅造山时沉没。6000年前,重新崛起,成陆于江北古沙嘴——扬泰冈地最后一列沙脊,高沙平原,势若覆釜。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如皋县志》概述了如皋的形胜:“东临沧海,势压岛夷;南控巨江,气吞吴会。挹摩诃之秀丽,拱淮泗之逶迤。区域虽小,形势亦有可观矣!”其时,如皋“地广一百八十里,袤一百七十二里”,地域面积大约七千七百平方公里。历代县志还记载:“会盟原在县东十里,相传春秋鲁哀公吴楚会于邗沟即此。今为邗沟铺(现如城街道十里铺)。”鲁哀公元年为公元前494年,以此推论,如皋在2500年前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太平寰宇记》《禹贡》称如皋为“扬州之域”。《禹贡》还记载,生活于江淮之间的是东夷的淮夷人,盛产“蠙珠暨鱼”。淮夷支系繁多,被称为九夷。旧《如皋县志》云:如皋在周曰海阳,亦称“九夷海阳”。后又名发阳。《汉语大字典》载:“发,古代东方部族名,亦国名。”“发,亦东夷。”商周时期,九夷先后被他们征服,使淮夷人融合于华夏民族,至今,如皋很多方言保留了中原古语,被认为“接近北方官话”,当然也保留了东夷人的土语比如“杲昃”等等。

春秋时,发阳为“郧子封地”,初属于卫国,后属于吴国。清刘枝芬《雉水书园赋》有:“郧子遗封,发阳古地”句。清江永《春秋地理实考》载:“今江南扬州府如皋县东南立发坝,古发阳也,亦名古郧。”秦时,属于九江郡,汉时属于海陵。刘昭引杜预注云:“郧,发阳也。广陵海陵县东南有郧城,故国。”

二、如皋得名 左传书源

东晋义熙七年(411),正式建如皋县。《太平寰宇记》载:“县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

关于如皋村名的由来,如皋《贾氏宗谱·序》有记述:“(周上大夫南屏公)义不事晋,与德配雷夫人偕隐,窜处海滨……慕其义者相率偕来,渐成村落,人烟稠密,遂有如皋之称。”

现存的如皋贾氏宗谱虽然有残缺,仅存六十一世祖至八十四世祖谱系。但是,宗谱序言中却清晰地记载着,贾氏一世祖南屏公与夫人偕隐海边(如皋)的原因是“义不事晋”。溯其源,那是周康王将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谓之贾伯,贾伯以国为姓。贾国是晋国的附属国,在先后发生的多次夺权内乱中,贾国始终站在晋侯的立场上,反对作乱夺权者。所以,当曲沃武公当上晋国国君后,贾南屏愤然“义不事晋”,率其家族,“御以如皋”,过起超凡脱俗的田园生活。

《实用楹联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收录全国贾姓大门楹联两副,都与贾大夫射雉有关。一曰:“立碑洛川,射雉如皋”。一曰:“善射博笑,封发表贞”。下注:春秋贾大夫御以如皋射雉,其妻始笑而言。

如果说贾姓宗谱是野史的话,那么作为正史的《左传》更应该具有说服力。《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记载:“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贾大夫曰:“才之不可以已,我不能射,女遂不言不笑!”

(未完待续)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龚志慧
0

有害信息举报